酷自然
首页 > 植物 >
导航

葡萄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

来源:酷自然 作者:黔子夜 时间:2023-03-03 11:38:29

葡萄是最古老的果树之一,别称蒲陶、草龙珠、赐紫樱桃等,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葡萄科、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的统称,原产于亚洲西部,现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下面来看一看葡萄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吧!

葡萄

一、生长习性

1、温度:葡萄喜温暖,稍耐寒,怕冻,最适生长温度20~25℃,最低能耐-8℃的低温。

2、水分:葡萄喜湿润,较耐旱,不耐涝,在年降雨量350~1200毫米的地区均能栽培。

3、土壤:葡萄喜肥沃,耐瘠薄,以土质疏松、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为宜。

4、光照:葡萄喜阳光,不耐阴,光照充足时生长旺盛,长期在荫庇的环境下生长不良。

葡萄

二、繁殖方法

1、扦插:葡萄可以扦插繁殖,多在春季进行,插穗长20厘米且有2~3芽,上端在芽上部1厘米处平剪,下端在芽的下面斜剪,剪口呈“马耳状”,斜插于苗床中,扦插后每10天浇1次水以保持苗床湿润,成活率可达60~70%。

2、压条:葡萄可以压条繁殖,多在春季末萌芽前进行,可用1~2年生多余的枝条,也可用当年生新梢或副梢,将枝条下部刻伤后水平压在沟底,盖上4~5厘米的土,芽眼萌发后在基部要少量培土,基部半木质化时再次培土。

3、嫁接:葡萄可以嫁接繁殖,多在5~6月进行,一般采用劈接,选半木质化绿枝作接穗,嫁接时砧木留3~4片叶子,截断后从中间垂直劈开,接穗削成楔形后马上插入砧木的切口中,然后薄塑料条包扎,只将接芽露出外边。

葡萄

三、栽培技术

1、建园:葡萄对土壤要求不高,耐瘠薄,以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土壤为宜,坡地、山地或能排灌的平地、干田也可种植,但不能在低洼积水地建园。

2、搭架:葡萄是木质藤本植物,必须依赖攀爬架的支撑才能正常生长,常见的有篱架式、棚架式、双十字“V”形、避雨棚式等,用什么架式没有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3、定植:葡萄宜在秋季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定植,定植前按行距2.5~3.0米、株距1.2~1.5米挖80×80×80厘米的定植穴,每穴施10千克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每亩栽150~250株。

4、中耕:葡萄全年一般中耕6~8次,为了防止伤根,中耕宜浅,一般3~4厘米,灌水或降雨后要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和水分蒸发;生长季节要集合中耕清除葡萄园中杂草。

5、施肥:葡萄喜肥,也耐肥,主要有基肥和追肥两种,其中基肥施用量占全年总施肥量的50~60%,宜在果实采收后至新梢成熟的9~10月进行,追肥宜在花前十余天追施速效氮肥。

6、引蔓:葡萄新梢长至40厘米时需及时引缚在架面上,其中水平引缚能缓和生长的极性,控制新梢徒长,多用于一般结果枝和发育枝;垂直引绑能促进生长,适用于延长枝和弱枝。

葡萄

四、病害防治

1、炭疽病:炭疽病是葡萄常见的病害,初期病叶出现褐色的斑点,加重后变成黑褐色圆斑,防治方法是①可喷施75%百菌清稀释液;②可喷施多菌灵800倍液或病毒灵低浓度溶液。

2、叶斑病:叶斑病是葡萄常见的病害,发病初期叶子上长出大小不一的褐色斑点,后期干枯直至掉落,防治方法是①及时剪掉烂叶;②每隔7天喷洒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3、疫病:疫病是葡萄常见的病害,主要危害茎、叶和果实,可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10天1次,连续2~3次。

4、锈病:锈病是葡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茎、叶,防治方法是①30%苯醚甲·丙环乳油3000倍液喷施;②10%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③20%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喷施。

5、蚜虫:蚜虫是葡萄常见的虫害,多发于春季,轻者咬毁葡萄叶片、嫩芽,严重时植株叶片枯死,防治方法是用50%抗蚜威3000~5000倍液或40%的氧化乐果1500~2000倍液喷洒。

葡萄

五、代表品种

1、巨峰葡萄:巨峰葡萄是著名的葡萄品种,原产于日本,1937年由日本大井上康氏用“石原早生”和“森田尼”培育而成,1959年引入中国,到70年代中期才从北方传到南方。

2、红提:红提是著名的葡萄品种,原产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人员经过杂交培育而成,1987年引入中国,现陕西、新疆、江苏、湖北等地均有栽培。

3、阳光玫瑰:阳光玫瑰是著名的葡萄品种,原产于日本,由日本农业食品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机构用“安芸津21号”和“白南”为亲本杂交培育而成,2012年引入山东省沂水地区。

4、夏黑葡萄:夏黑葡萄是著名的葡萄品种,原产于日本,1968年由日本山梨县果树试验场利用巨峰葡萄和无核白葡萄杂交选育而成,1998年引入中国,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5、金手指葡萄:金手指葡萄是著名的葡萄品种,原产于日本,1982年由日本原田富一氏培育而成,2001年引入山东省,现山东、湖南、天津、山西、河北、新疆等地均有栽培。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阅读时请自行辨别其真实性。已声明作者的文章属原创,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进行转载。

电脑版 © 2022 黔ICP备17012036号-4